top of page

讀英文小說不是在準備大學學測 Part 2




哇!這一趴真是欠很大!欠到都不曉得有沒有人記得前一篇在講什麼了😅


本來想要等 #The_Stand 讀到一定進度再來發文(想附上前後呼應的照片),但有趣的事情實在太多,老私整個放任自己分心,導致進度緩慢(中間忍不住參加讀墨舉辦的人文社科馬拉松,又分心跑去讀華裔科/奇幻作家 #Ken_Lui劉宇昆 的短篇小說集 #The_Paper_Menagerie折紙動物園((大推❤!)),以至於現在才來到第十八章。


但是不得不說,The Stand 真是一本預言手冊啊!這本書 1979 年就出版囉,但它裡面描寫的幾乎就是 COVID-19 疫情的整個過程。從病毒自實驗室流出,到人們日常生活移動的散播與蔓延,整個 deja vu 到我邊看邊頭皮發麻。Stephen King 尤其擅長描寫平凡人們的平凡日常,前六章都可以算是人物介紹的篇章(嚇到了吧),我從第七章開始速度莫名加快,猜想是因為終於進入了故事節奏,但這不表示前六章難下嚥,事實上剛好相反,只是第七章起吸引力增強罷了。厲害的作家果然功力不凡,雖然人名多到我放棄去記,但該被建構起來的故事氛圍和角色血肉,也就在一章一章的閱讀中默默完成,現在一旦翻開會停不下來,但能撥給這本書的時間有限,我有時一天讀個半小時,有時兩三天才抽出一小時來讀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今天要講的是讀英文小說跟自我探索的關係。

(當然任何生活裡的事都能幫助你進行自我探索,重點是要去覺察)


同樣再重申一次,以下所有內容,都立基於這件事上:你手中那本小說符合你的英文程度,即 #你能夠讀懂至少60% (最好以 1~2 個頁面、甚至一整個章節為判斷依據)。


前一篇裡提到,千萬不要一遇到生字就立刻查字典。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極困難的事,You just can’t help it. 你就是會忍不住要查。

而光是這件事,就夠你往內挖深一點,

去看看有沒有一部份的自己是你一向都不認識的:


1) 我一定要每個字都認識才能往下讀嗎?為什麼?

A. 因為習慣了,反正遇到生字就查一下?

B. 有不安全感,覺得不查就會誤會、出錯?

C. 單純對自己的英文沒有自信、反正就覺得自己看不懂?

D. 想好好學習、好好做筆記、好好吸收?


如果是 A,那麼這是個好機會檢視這個習慣;倘若這個習慣成為閱讀順暢度的阻礙,那麼嘗試調整成只查詢特定數量的單字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
如果是 B,那這個不安全感反應了什麼呢?事實上,只要一開始選對符合程度的素材,不大可能讀錯一個故事,頂多有些細節模糊不清;而且通常愈讀就愈能釐清前面不清楚的部份。如果無法容忍一丁點兒的不盡理解,那麼還是直接讀中文書好了。坦白說有時我連讀中文書都會遇上難以理解的書寫呢!


如果是 C,那麼我想和你分享一個學生的故事。曾經某學生請我講解一篇短文,我請他提出不理解的地方,他跟我說「他全都看不懂」,而我回答他「不可能全都看不懂」。


「全都看不懂」是什麼概念?

是 I, you, he, this, that, all, not, crazy, safe, one, two, done, right, exercise, activity, river, sky, land… 這一類的字 #沒半個認識;一個可以用英文談論公事、撰寫報告的人,怎麼可能「全都」看不懂?


於是我說,你只要告訴我「你覺得有讀到什麼」就好了。後來他說的有超過七成正確,包含非常重要的資訊。剩下的那三成,有些完全不是該篇重點,另一些則是少數重要資訊。


任何人都不需要事先準備一萬個單字量才能開始閱讀並且理解,我們需要的是選對素材(至少能讀懂 60%),然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際閱讀,找到屬於自己選查生字的系統和作法、打磨出推敲文本進而得到推論的能力,這樣的閱讀才是流動活化的,不然你就算身懷二萬個單字,還是可能讀不到作者苦心經營的弦外之音和隱喻象徵。


最後,如果你 #非得每個生字都查 的原因是 D,那很好,請保持下去,只要你樂在其中不厭煩,那它就是一件美好至極的事,會為你奠下雄厚的實力;對學習保持不滅的熱情,從來都只會為你帶來比蜜更甜的果實。


2) 我能夠試著承受陌生單字帶來的未知、接受拚湊而來的資訊嗎?

「陌生單字帶來的未知」讓許多人很害怕,「拚湊而來的資訊」聽來更是不可靠,但學習外語的任何一條路徑上,這兩件事,你既無法擺脫也不應該抗拒。


人們總是把「踏出舒適圈」看得很巨大,認為它必須是一件了不起的事,但其實「鼓起勇氣面對任何一種未知」都是踏出舒適圈,因為 #陌生而未知 就是踏出舒適圈這句話的本質。如果你能夠騎單車走一條不曾踏過的路徑,願意嘗試不曾體驗過的手作過程,曾經克服恐懼完成一項極限運動,諸如此類「不符合平日習慣」的行為,那為什麼你會認為自己無法克服陌生單字帶來的恐怖感受呢?生字所代表的未知就是舒適圈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,不妨思考看看,對於這種未知的過度介意,會不會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在其中呢?比方說(這裡只是舉例):會不會我更害怕的是「一直遇到生字表示我很笨」這種錯誤的意識?


啊!對了,你知道嗎?其實一個嬰兒長大的過程,本質上就是拚湊的過程喔!

拚湊因果 - 哭了就有得吃,

拚湊理解 - 媽媽說「啊~」+ 湯匙送過來 = 要我張開嘴巴,

拚湊表達 - 只能用有限的聲音或字詞想辦法和大人交流......。

嬰兒整天都在跨出舒適圈,那遇見生字 + 玩猜猜樂,是能有多可怕呢?


3) 當我對查閱單字感到煩躁的時候,究竟是不斷查閱這件事造成的?還是背後透露出更深層的自我焦慮?

就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幾乎所有負面情緒都有其背後意涵。憤怒、恐懼、不耐煩、逃避,這些大多是表徵,其背後可能代表不願意面對事實、自我否定、過度追求完美一類的隱性意涵(拖延症就是如此)。


在進入順暢閱讀小說的時期之前,我也曾有過不停查生字的時候,當然,也感到煩躁且自我不耐(那時甚至一定得查閱大厚本的紙字典,因為一台快譯通要好幾仟塊,我根本捨不得買)。想要好好地沉浸到故事裡、感受速速翻頁的我,卻在一個長句裡就遇上四、五個生字,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那些我不認識的字上面,見樹不見林,因為一個句子無法想透徹就感到煩躁,繼續讀下去再看見生字時,縱使只有一兩個,也讓我覺得一定是英文太爛才會這樣,甚至否定掉自己自學所付出的所有努力。


我意識到自己因為想要速成而失去了耐性,但事實上,一旦拋開讀小說這件事,我很常在查字典時忘我,因為裡面的資訊量和例句讓我學到很多,一個字具備多種意義和用法也常令我嘆為觀止,那種本來查單字 A 到後來順便查了單字 BCD、把字典當百科全書在讀的時候不在少數;也就是說,令我不耐煩的並非查字典,而是「覺得自己還不夠好」這種感受。但明明我是喜愛閱讀的,為什麼要讓這種感受阻止我閱讀呢?我既不認為自己不夠好,也不想讓讀小說這件事使我覺得自己不夠好,我是個學習者,而學習本來就沒有盡頭,不是嗎?


於是我改變做法,遇到生字只先劃記、劃記、劃記,然後「強迫」自己讀完一章、甚至兩章再決定究竟讀懂多少?需要查嗎?都不查可以嗎?然後只查「回過頭看依然很介意或似乎有影響理解的」生字。


你看,光是生字這一塊,已經很夠你做深度的自我認識。

And I can go on and on and on.

這種自我挖掘的提問,我可以不斷地進行。

這不是因為閒閒沒事做,而是因為我想和你分享自身的學習歷程,而這個歷程不是只有「如何提升單字量」、「如何增進英文聽力」、「如何在家靠自己把英文學好」這個層面,很多時候人會卡住(無論哪個生活層面)未必跟「怎麼做什麼」直接相關,它可能牽涉到較為深層的心理因素。


這就很像,當一對情侶分手,被分手的那一方總是愛問「你/妳是不是有別人了?我哪一點比不上他/她?」,但或許該問的是「我們之間哪裡出錯了?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我們忘了為彼此做到的是什麼?做得過頭的又是什麼?」這一類的?問錯問題就不會有正確答案;甚至很多時候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,但有些人卻無法放下執念非得找到不可。


有很多人花超多時間尋找完美的學習方式或系統,但我相信,如果你對自己的狀態、心態、性格、優缺點、甚至外顯光明面及內在陰暗面沒有完整的認識,很可能你永遠都找不到那個系統,因為你總會在它們身上找到那麼一個缺點,讓你無法長期執行下去,然後就在試驗失敗的輪迴中出不來,但或許你也只是問錯問題而已。


後續,我想簡單提出其他層面的討論,不過這又得要下回分解囉!

或許會是我讀完 The Stand 第三十章的時候😁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